上海静安寺街道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,76 岁的张大爷正在使用智能太极揉推器。设备屏幕显示 “本次训练激活肩周肌肉 78%,心率 105 次 / 分”,并语音提醒 “已达到今日目标,建议休息”。这个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健身空间,配备 12 台适老化智能设备,2025 年上半年服务老人超 2 万人次,成为老年体育市场的典型样本。
老龄化催生千亿市场。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3.2 亿,其中有健身习惯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18% 升至 2025 年的 35%,带动老年体育产业规模突破 2500 亿元。市场呈现 “两极分化”:高端市场主打 “健康管理 + 社交”,北京某高端养老社区的 “银发健身俱乐部” 年费 2.8 万元,提供私人教练、健康监测等定制服务,会员超 3000 人;大众市场以社区健身点为主,政府补贴后老人免费或低价使用,覆盖超 2 亿老年人。
适老化产品成创新焦点。传统健身器材改造加速,江苏奥力特推出的 “防跌倒漫步机”,配备红外感应装置,当老人重心偏移时立即锁定设备,已安装超 5 万台。智能穿戴设备向老年群体渗透,华为 “银发手环” 新增 “一键呼救 + 心率预警 + 用药提醒” 功能,2025 年销量突破 800 万台。更具突破性的是康复类设备,上海电气研发的 “下肢外骨骼机器人”,帮助偏瘫老人重新行走,已进入 200 家社区医院。
“体育 + 养老” 融合成新趋势。全国建成 3.8 万个 “长者运动健康之家”,实现地级市全覆盖,提供 “健身 + 体检 + 康复” 一站式服务。上海杨浦区的试点更将服务延伸至家庭,通过 “智慧养老平台” 远程指导老人居家健身,2024 年使辖区老年慢性病发病率下降 12%。商业机构也纷纷布局,泰康保险推出 “健身积分抵保费” 活动,吸引超 50 万老人参与。
但产业发展仍面临 “三大瓶颈”。产品适老化不足,市场上 70% 的健身器材未考虑老年人身体特点,导致使用损伤率达 18%;专业服务缺失,老年健身教练仅占行业总量的 5%,且多数未接受专项培训;支付能力分化,一线城市老人年均体育消费达 3600 元,而农村老人不足 300 元。
破局需要 “政策 + 市场 + 技术” 协同发力。政策层面,扩大 “长者运动健康之家” 覆盖范围,将适老化健身设备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准;市场层面,引导企业开发高性价比产品,如小米推出 999 元的 “老年健身套装”,包含智能拉力器、握力计等;技术层面,利用 AI 开发个性化健身方案,阿里健康的 “老年健身 AI 助手” 已服务超 1000 万用户。中国老龄协会体育委员会主任张雅宾指出:“老年体育不是‘夕阳产业’,而是充满活力的‘朝阳市场’,关键要找准老年人的真实需求,提供安全、便捷、专业的服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