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夏日的蝉鸣唤醒清晨的阳光,当书包暂时放下、课业稍作停歇,属于青少年的暑假,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展开画卷。今天,我们不聊“暑假作业写完了吗”,而是走进孩子们的假期生活——他们或在兴趣班里挥洒创意,或在运动场上挑战自我,或埋首技能课堂打磨本领,或在文化研学中对话历史,更有人走进职场,在实习实践中触摸社会的温度。这个暑假,他们的成长故事,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!
暑期伊始,我市各大驾校迎来学车高峰,学生群体成为主力军。他们利用假期充电,将驾驶技能纳入“必备清单”,在烈日下锤炼本领,为未来蓄能。
7月21日,潜阳西路某驾校内,训练场上学员们正专注练习倒车入库,简易帐篷里等待练车的年轻人络绎不绝。该驾校教练队长郑华介绍,暑期学员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占比超70%,“高考生和返乡大学生时间充裕、悟性高,拿证很快。”
“高考后就来学车了,从握方向盘发抖到平稳入库,现在自信多了。”18岁的高中毕业生杨承远说,身边不少同学都把学车当作“成人礼”。学员们普遍认为,暑假学车既能充实假期,又能为实习、工作添技能。
针对高温天气,驾校调整训练时段,增设遮阳棚与清凉饮品。学生专属优惠更具吸引力:优先练车、集训专班、经验教练护航,学费统一3500元,高考生凭准考证立减200元。“教学中不仅教技术,更重安全意识。”郑华介绍,学员必须先过模拟器培训关,培养“一慢二看三通过”的习惯。
练车带来的成长远超技能本身。准大学生小李说:“倒库总压线时差点放弃,教练一句‘开车如人生,得沉住气’点醒了我,现在遇难题会先冷静分析。”大学生小章则在与同伴的互助中提升了协作力,“互相提醒细节、考前加油打气,这段情谊很难得。”
方向盘上的汗水,浇灌的是未来的可能性。这个夏天,年轻人不仅在考取驾照,更在收获耐心、责任与成长,让驾驶技能成为人生路上的“加分项”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宇杰)
走进暑期青少年兴趣班,这里的“玩”不再是简单的消遣,而是青少年探索天赋、释放潜能的舞台,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兴趣中找到自我,在探索中拥抱成长。
7月22日,在东城大道某暑期少儿成长训练营,5岁的伍慕卿专注地用丙烯颜料在画布上涂抹。他的作品《奇妙的夏夜》中,深蓝的底色上点缀着荧光黄的星星,稚嫩却充满灵气。
“以前觉得画画是任务,现在才发现,原来云朵可以是粉色的,星星可以跳舞。”伍慕卿的母亲告诉记者,孩子从抗拒美术课到主动报名暑期班,变化源于老师“不设限”的教学方式——“老师鼓励他‘画心里的颜色’,而不是临摹范本。”
与此同时,古筝教室里传来《渔舟唱晚》的悠扬旋律。11岁的张雨桐已学习古筝五年,这个暑假她选择进阶学习《高山流水》。“老师说,弹琴不仅是手指的动作,更要理解‘伯牙子期’的故事。”她晃着扎着彩绳的发辫笑道,“现在我弹琴时,会想象自己站在山顶看流水。”
书法教室里,14岁的周子轩握笔的手稳稳落下最后一捺。“学练字后每天练两小时《兰亭序》,不像之前那么浮躁了,能静下心来了。”他的父亲感慨,“孩子说想把写好的作品送给在外地的爷爷奶奶。”
“玩”是探索的方式,“天赋”是专注投入时自然绽放的光芒。这个暑假,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兴趣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高光时刻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元成长的可能性,更是对“全面发展”最生动的注解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莹)
“从课本到现场,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像一场沉浸式课堂,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新闻工作的温度与力量。”近日,在市融媒体中心实习的大二学生李馨怡,用“充实且难忘”总结这段职场初体验。
初入岗位,新鲜感驱动着她主动探索。在指导老师孙琴琴带领下,她从零学习短视频制作全流程:先观察老师操作细节,几天后便敢“小试牛刀”,在调整镜头、把控节奏中渐入佳境。当独立完成的首条花墙景观视频发布,看着滚动的播放量,她真切体会到“成就感如此具体可感”。
最难忘的是一次“烤验”十足的下乡采访。盛夏,她随团队到老新镇记功村拍葡萄丰收,刚下车汗水就浸透衣衫。但看到饱满果实与果农笑脸,她立刻扛起设备追拍不停。半天拍摄后,又马不停蹄赶至杨市梨园,脸颊晒得通红,心里却甜滋滋的:“把鲜活故事讲给同学听,值!”
回到办公室,后期剪辑成了新“战场”。筛选画面、加特效、配字幕、选BGM,每步都得“抠细节”。“第一次总出错,画面衔接生硬或字幕跟不上节奏,急得手心冒汗。”多亏老师的“三字诀”——“多看、多剪、多琢磨”,她反复练习,从“手忙脚乱”到“顺手拈来”。当那条浸着汗味的葡萄视频获赞“接地气”并发布时,疲惫都化作了甘甜。
“镜头里的光鲜,藏着许多奔波与坚守。”回望实习经历,李馨怡已从对着剪辑软件犯怵,成长为能独立完成采访剪辑,攒下十多条“作品”,每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指导与自身付出。
“这只是开始。”她说,这段经历让她更坚定学好专业的决心。未来,她会带着实践淬炼的热情,继续在学习中“充电”、历练中“升级”,努力成为讲好故事、传递温暖的新闻人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关洪磊)
进入暑期,潜江特色研学点位陆续开放,以差异化、多样化、多感官的体验式活动,为孩子们搭建起课堂之外的知识补给站,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收获别样成长。
“小朋友们,谁知道章华台在哪里?”“我知道!在龙湾。”7月16日,园林街道紫月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班的学生走进市博物馆,开展主题为“探索历史,乐学成长”的研学活动,深入了解家乡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
踏入馆内,同学们仿佛步入时光隧道,与千年文明展开对话。一件件珍贵文物、一幅幅生动图片,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。楚国时期文物,彰显古老文明魅力;近代中国革命物品,承载烽火岁月记忆。孩子们在历史长河中穿梭,认真聆听讲解,仔细观察展品,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,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。
“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潜江故事,我以后要多读历史书,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。”学生廖思丞的话语里,满是探索历史的兴奋。
除了博物馆里的历史探秘,潜半夏研学基地也成为暑期研学的热门之选。一批批同学来到这里,畅游中医药文化景区,身临其境感受中医药文化辉煌的发展历程。在道地药材博物馆,讲解老师向大家展示古典医学书籍,细致讲述中药的类型、制作过程等知识,让学生们深刻领略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底蕴;在药王岭,孩子们循着中医发展脉络,真切感受中医济世情怀,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心中悄然升腾。
打卡博物馆,感受文化脉搏;参观中医药文化景区,体验中医药魅力……这个夏天,潜江各研学点以其独特的文化打造寓教于乐的精彩课程,让同学们在行走与探索中,收获了课本之外的成长力量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 欣 实习生 潘吴妍)
夜幕降临,城区健身房内依旧灯火通明,动感单车房的节奏音乐、力量区的器械碰撞声交织成青春的律动。暑期以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健身房,用汗水诠释活力,以运动“燃”动青春力量。
7月21日晚,记者来到保驾路某健身中心,器械区、操课区已聚集了不少年轻面孔。跑步机上,准大学生曾金铸正进行有氧训练。“平时学业忙,暑假正好系统锻炼。”他告诉记者,健身不仅是为了塑形,更是为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“每天雷打不动来练一小时,马甲线已经初见雏形!”刚结束训练的大学生小杨擦着汗笑道。她表示,暑假时间充裕,正好用来纠正不良体态,提升体能。
为吸引年轻群体,健身房纷纷推出“暑期学生套餐”,包括月卡折扣、私教体验课等优惠活动。该健身中心负责人王燕介绍,暑假期间,办卡量比以往增长明显,其中大学生占比超六成,不少高中毕业生也加入进来,将健身作为“准大学生活”的预热。
在力量区,准大学生小龚正跟着教练学习硬拉动作。“以前总宅家刷手机,体能越来越差,现在每周练三次,爬楼梯都不喘了。”他欣喜道,健身让自己变得更自律——原本爱熬夜的他,如今为了早起晨练,主动调整作息,“这种掌控生活的感觉特别棒”。
“针对学生群体特点,我们增加了HIIT燃脂、动感单车等趣味性强的课程。”王燕表示,年轻人不仅追求“练出线条”,更注重运动的社交属性,许多学员会约上同学组队训练,互相打卡鼓劲,健身氛围格外热烈。
从追求“马甲线”“人鱼线”到注重健康管理,年轻人的健身理念愈发成熟。这个暑假,健身房里的汗水与欢笑,见证着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决心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宇杰)